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日渐情深(2)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像祥云的图案,底布则是大红色的棉布。

    说起这件绣品的来历,那和贾振坤就是颇有渊源了。小的时候,贾振坤经常随母亲去离家不远的东山寺进香拜佛,每次去都会遇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和尚。见贾振坤母子来寺庙,这位年轻和尚都会把手掌和在一起、举至胸前,口里喃喃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后来去的次数多了,贾振坤知道这位年轻的和尚叫济慈,听说还是一个小孩子时就来这里,跟着庙里的老和尚也有十多年了。

    在贾振坤的印象里,那个时候的东山寺主要就是一座有些破旧的寺庙,大门上方横匾上书写的大雄宝殿几个字还依稀可见,前来进香拜佛的信徒都是来这里磕头,有的还向功德箱里面捐点钱。不过也有不少人是提着大米、土豆、红苕啊什么来,甚至还有拎着一些蔬菜来的。不管是什么,都是一种信仰、一种朴素的情感。

    大雄宝殿的旁边和后面还有几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和尚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了。尽管当时的东山寺一起也没有几间房屋,但却有一大片参天的古树,这些寺庙掩映在这些高大的古树下面,透露出一种安静隐秘的气氛。

    贾振坤记得他和母亲每一次来都看见济慈和尚和他的师父坐在高大的弥勒佛坐像下面念经,专注而又虔诚,心里想,他们是在干什么呢?有什么事情能让他们这么用心呢?他不知道,也不敢问他们。每一次来他都会想这个问题,有一次实在是忍不住了,他就问母亲。母亲告诉他说,这是和尚师父在念经。念经又是干什么呢?那是和尚在和菩萨说话呢。菩萨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菩萨都知道。从此,在贾振坤的心里,这个表情严肃的菩萨就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了,他可什么都知道。

    有一次贾振坤和母亲是带了一点土豆和白菜来东山寺的,在前面的寺庙里没有看见有这师徒俩,他们就直接到后面他们做饭的地方来了。师徒俩这时正在吃午饭,见这娘俩进来,连忙起身,双手合在一起举到胸前,身体略微前倾,“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算是打个招呼和表示感谢,贾振坤心里想。母亲把带来的东西放到了厨房的一角。贾振坤好奇地看了一下他们到底吃的是什么,原来就是一碗玉米饭和一小碗菜汤。好简单啊,贾振坤想,自己在家里面吃饭一般也有两三个菜、母亲有时还给他们做点肉吃。在回家的路上,贾振坤就问母亲,庙里的和尚他们吃肉吗?母亲说,他们不吃肉、只吃素。喔,难怪他们都长得这么瘦,贾振坤心里明白了。

    贾振坤和济慈和尚再次见面已是好多年以后。那是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原来的济慈小和尚现在已是济慈大和尚、东山寺住持,还是瀚江省佛教协会的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这时的贾振坤来瀚江电视台已有些年头,已担任新闻中心社会组组长,作为瀚江电视台两会报道组成员来北京采访报道全国两会。在瀚江代表团驻地,两人见面了。似曾相识?还是有一种亲近感?反正一碰面,两人觉得都好像以前见过。哦,好像是那个身材消瘦的年轻和尚。哦,是那个眼睛里充满疑问、喜欢在寺庙里面睡觉的小男孩。还是那个习惯性的姿势,济慈和尚先打了一声招呼,“阿弥陀佛!”贾振坤连忙回道,“济慈师父,您好!”这里毕竟不是寺庙,接下来气氛就随和了许多。贾振坤来到了济慈师父住的房间,济慈师父简单介绍了这些年来东山寺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由于东山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恢复修建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东山寺已是瀚江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香火鼎盛,经常还有来自省外以及国外的人士前来进香拜佛。其实这些贾振坤以前也有所耳闻,今天听得济慈师父讲来,更是对东山寺增添了向往,于是向济慈师父表示明年春节期间回老家时一定登门拜访。

    当贾振坤多少年后再一次来到东山寺时,他真是没有想到现在的东山寺会有这么大的规模。远远望去,前后的建筑呈四进结构,大小房间足足有二十多幢,整个寺庙已占去了一大片山,用气势恢宏来形容也一点也不过分。贾振坤是自己开车来的,寺庙前面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停车场,停车也非常方便。来庙里进香一般是大年三十的深夜、或者是大年初一的凌晨,还有就是大年初五是最为热闹,一个是大家都想进新年的第一柱香,讨个好彩头;初五则是接财神,希望新的一年有好的财运。

    这天是大年初二,香客相对来说要少一些。年前刚下过一场大雪,这两天才开始融化。不过从地上凌乱的脚印还是可以感觉到初一这天香客的热闹程度。一进庙门,看见的是由众多庙宇顶上的白雪、雪下面的黄色瓦当和寺庙的红墙构成的白、黄、红三色画面。穿过天王殿后才是整个寺庙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它是整个寺庙的中心,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在贾振坤的印象中,这里就是当年那个大雄宝殿修建的地方,也是他们经常来的那个已经破损严重的寺庙。

    进到大雄宝殿里面,宏大、威严而神秘的气氛让贾振坤一下子停住了脚步。一抬头正前方供奉的是佛祖释迦摩尼,尽管不信佛,但贾振坤对佛学还是很向往,向释迦摩尼佛像三鞠躬,向旁边的功德箱里捐了一张一百元大钞。见不远处肃立一名年轻和尚,就走过去问道,济慈师父在吗?年轻和尚细声问道,是贾施主吗?贾振坤点点头。年轻和尚就从旁边的柜子里拿出了一个带梭盖的小木盒递给贾振坤。说,济慈师父外出了,他知道施主这几天要过来,要我把这个交给你。贾振坤连忙说,谢谢,谢谢!

    贾振坤虔诚地捧着小木盒走出了大雄宝殿,又慢慢地走出了东山寺,回到了车上。按照常理,应该回到家里才打开这个小木盒的,但贾振坤实在是不想再控制自己的好奇心,拉开了梭盖,其实这就是一块佛教寺庙里面用的跪垫,非常普通的一块跪垫。

    为什么济慈和尚要送我这么一块跪垫呢?汽车在往回家的路上开,贾振坤手握方向盘,心里已无法平静。开着、想着,几公里路一会就到家了。

    贾振坤家的老屋修建在山脚下,是一栋一层的砖瓦房,现在旁边又修起了一栋两层新楼。前面有一个小院坝,后面基本上被一片树林和竹林所包围。这栋老砖瓦房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贾振坤三兄妹都是在出生和长大的。兄妹仨后来都出来工作了,就一起出钱修了这栋两层小楼,让父母住得更加舒适一些。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年春节贾振坤都要回来住一两天,这次把老婆孩子都一起带来了,他们对寺庙没有什么兴趣,而是要去爬后面这座山,看站在山顶上能看到什么好的风景。贾振坤回来不一会儿,他们娘俩也回来了。吃饭的时候,他们兴高采烈地谈起一路上的观感,可贾振坤的大脑里却老是浮现那个装有跪垫的小木盒。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