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似乎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别的诸侯给他写信,他总是不回。
曹丕给他的来信,石沉大海。
但是孙权却很着急,他又一次来到了柴桑,这里就是江夏与江东的交界处。
江夏名义上还是郭嘉的,是郭嘉借给江东的,尽管实际上孙权能在江夏郡行驶自由意志。
孙权此次来柴桑,还带上了一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人:陆逊。
陆逊年少早熟,十几岁时便支撑家门,究其原因,和孙家有关,而陆家与孙家称得上有血仇,但陆家想在江东立足,显然不能跟孙家站在对立面。
博览群书聪颖过人的陆逊刚成年便进入了孙权的幕府,成为孙权众多幕僚之一。
名不见经传的陆续在外人看来只是一个书生,但他的才能,孙权是心知肚明,随着局势愈发诡谲与紧迫,孙权需要出谋划策的人就更多,周瑜镇江夏,孙权总不能只听鲁肃出谋划策,所谓集思广益,孙权希望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好从中选优。
太平军兵临襄樊,孙权又坐不住了,他带着陆逊与鲁肃来到柴桑,周瑜从夏口星夜兼程返回柴桑,主臣进行密议。
矮桌上摆着曹丕的来信,孙权来回踱步,堂中的鲁肃周瑜陆逊三人默不作声。
现在这个局面,孙权很难给曹丕一个回复。
答应曹丕在郭嘉背后突施冷箭吗?
可襄樊的战报传来是两军交锋,战则战了,却损伤不大,孙权此时怎么能去激怒郭嘉?万一郭嘉掉过头来打江东,曹魏反而坐观上壁,那江东哭都来不及。
不答应曹丕的提议,反而又堵死了与曹魏联合的路。
郭嘉现在强,江东与曹魏弱,孙权知道,他名义上和郭嘉为盟友,大家相安无事,但他应该联合的盟友其实是曹丕,只不过,他要背叛与郭嘉的盟约,必须在一个确保江东安然无恙并且能给江东带来利益的时机下。
停下脚步,孙权扭头望向堂内三人,沉声问道:“公瑾,眼下形势,你看我江东该不该出兵?”
江东出兵,断不可能是帮助郭嘉,要么是帮曹丕,要么是为自己。
周瑜抱拳沉声回道:“请主公交给末将五万精兵,一个月内,末将保证踏平荆南,而后静观太襄樊战况,甘宁率军十万,曹仁守军七万,两军对战,甘宁胜也必然惨胜,曹仁胜,那末将再为主公拿下南郡。”
郭嘉去建业成亲之时与周瑜有过一番难忘的对话,周瑜心里很明白郭嘉亡江东之心不死,那么就不能给郭嘉任何机会。
现在,太平军北攻襄樊,江东趁机席卷长沙零陵武陵等郡,然后等襄樊的战局落幕后,要么跟郭嘉翻脸,要么跟曹魏联合夹击战后荆州境内的太平军。
反正是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江东来做渔翁。
周瑜话音一落,鲁肃当即拱手出言反对。
“主公,江东与郭使君有过盟约,如若背信弃义,则天下不齿。郭使君伐曹魏,天经地义,我江东若在此刻背后作梗,岂不是变相地助纣为虐?”
孙权左右为难,作为一个君主,是既想要一个好名声,又想实现野心报复,可天下哪有这种美事呢?
不能让太平军攻陷樊城是孙权的底线,樊城这道曹魏的防线一破,万事皆休。
可究竟在什么样的时机下发兵背约?
“伯言,此事你如何看?”
孙权将目光投向一言不发的陆逊。
陆逊眼帘微垂,拱手轻声道:“大都督意欲袭取荆南,此法可行,不过,主公必须先与曹魏确定联合关系,其次,还要在樊城战事进入尾声之后,起码也要让太平军在樊城之战中消耗粮草辎重,待太平军兵疲马乏。”
鲁肃欲言又止,最终轻叹一声。
他不赞同联曹,最大原因是江东不能占据主动地位,联合郭嘉,江东被动,现在去联合曹魏,江东还是被动,还会被天下人不齿,不但背叛与郭嘉的盟约,更可恶的是竟然与天下公敌化敌为友。
但襄樊的战事走向会如何,鲁肃不敢打包票,这个时候显然不能迂腐,如果太平军一战而下,气势如虹席卷襄樊,那江东就连唯一的机会都丧失掉。
孙权又踱步起来,心思急转,要破太平军,曹魏单独难以抗之,江东也没有实力正面对抗,只有两家联合夹击太平军才有高胜算。
所以周瑜想要袭取荆南不是不行,但万一曹魏作壁上观,江东处境将岌岌可危,陆逊所言确保与曹魏联合的关系,要害就在此处。
要战,就一战到底,把荆州境内的太平军全军剿灭!
孙权最终采纳了陆逊和周瑜的建议,暗中把江东军调去江夏,暂且观望襄樊的战事,一旦战局发生变化,则杀入战场。
围攻襄樊一个月,甘宁率领太平军在樊城三面围城,隔三差五远距离攻城与曹仁打起消耗战,曹仁则缩在城中,并不知道城外太平军的动向。
城外太平军营盘之中,甘宁算算曰子,曹魏的援军应该快到了。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