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身后事,老爷子看的很淡,他没有说要火化还是说要洒在什么地方。而是很平淡的表示,你们肯定要有用的,只要有用,就随你们折腾吧。至于自己的女儿和女婿,他表示你们定下之后,通知他们一下就行。
按照老头儿的说法,如果不是当时是国庆假期,他们四口人从保定滚回来放假,估计就永远见不到她爸爸了。所以自己的这具皮囊,轮不到他们说话。
但是老爷子这么说,县里和洛阳不可能不考虑这些。
在县里和洛阳方面进行了紧急的磋商之后,并且征求了戴书记老伴儿和女儿,女婿的意见之后,形成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但是又能起到深远影响的一个方案。
老书记的身后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县里,依照退休干部的待遇举办追悼会。两面党旗,一面覆盖遗体,一面火化后包覆骨灰盒。
在县里的追悼会结束后,由女皇平阳与夏王窦建德持晚辈礼,太子李承乾持弟子礼,扶灵柩西去洛阳,在紫微宫举行国葬。并在洛阳停灵柩七七四十九天。
这段时间内,洛阳安排能工巧匠,于邙山建造国家陵墓。自老书记始,县里和洛阳的重要关键人物,都要葬于邙山。同时自此始,大唐不再修建的帝王陵寝。
在老书记去世的第二天,天子杨政道返回洛阳,同县广播电台一同播报了老书记的讣告,同时国家报纸《新闻周刊》在头版头条登出了讣告。
内容很简短,完全的现代体。头衔只有两个,一个是优秀的党员,一个是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
第三天的时候,也就是县里追悼会开完,准备扶灵柩西去的同一天,《新闻周刊》再次刊登了一个头版头条,这次的内容是光禄寺,太常寺和国子监的一个联合声明。
这个声明的内容也很简短,那就是在进行了一番讨论之后,决定不给老书记上谥号了。
理由也很简单,“戴公之德,乃弥合古今。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故穷其纬编,未能有谥以盖戴公其德也。故以戴公祭之,不具谥号。”
这就是说,翻遍了谥号的种类,也没找出怎么来概括老书记弥合两个时代的功绩来,所以呢,我们这帮人没本事,只能用戴公来代替。
1月29日,新桥火车站。
绑着白花和挽幛的灵车开上了月台,运送灵柩的专列也已经停在了月台边上。武装部的仪仗卫队已经列好队伍,静候着灵车。
穿着白色麻衣的李承乾抱着遗像从车上走了下来。后面是老书记的女儿抱着覆盖党旗的骨灰盒。
一身皂衣的窦建德和披着一条白色披帛的平阳走在后面。后面的文武大臣们都戴着白花。
上了火车,众人坐下。很快火车就拉响汽笛,隆隆的驶出了车站。
出了市区,看着窗外白雪覆盖的农田,窦建德缓缓的开了口。他好像是在自言自语,也像是在跟周围的人介绍自己跟老书记头一次相遇。
众人就这么默默的听着,谁也不说话,只有车轮的声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