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了,来店内吃早餐的人也逐渐多起来,罗姨也没空顾及她了。
吃完了馄饨,沈葵该走了,进了厨房打个招呼。
“罗姨,您慢慢忙,我先走了,下次我还来吃。”
“那钱给您放在这里了啊!记得收一下。”
沈葵拉开面前柜子的抽屉,把一张二十元的钱放进去。
“走了啊。”
一边忙着在切葱一边忙着往沸腾的水里丢馄饨的女人不知是怎么注意到的。
“等下,给你找钱。”
沈葵觉得稀奇,不由得赞叹,真厉害。
“不用了,下次我来吃不给钱,这样行吧!”
但下次来是什么时候呢?明天?或者是明年?谁都不知道。
“你每次不给钱都行,你啊,对谁都客气完了,完全没拿罗姨当自己人。”
沈葵觉得冤枉,在这方面也找不到什么好证明。
就小声辩了一句:“哪有。”
“还哪有,你是不是觉得,罗姨老了,需要挣钱养老了,都请不起你吃碗馄饨了。”
沈葵这彻底没什么话好说了。
“下次,下次,我绝对不给钱,好吧!”
只见罗姨啧了一声。
“给都给了,还给干什么,又不是钱多。”
沈葵觉得罗姨这小孩样子莫名可爱。
“是啊,不是钱多,但愿意给罗姨,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此话一出,罗姨没话说了。
“真走了,东莞胡同张家戏班今天要搭台子唱戏,我去占个好位置,去晚了位置都没有了。”
“行,平常没事记得给罗姨来个电话,罗姨念着你呢。”
“好。”
沈葵知道,罗姨念她是一回事,但更多的是罗姨知道她家里的样子,想给她多一点的关爱和归属感罢了。
在另外的城市生活,是想让她知道在家乡还有人念着她罢了,而不是每每就能想起她那个妈。
走出馄饨馆,外面不再是她刚进来的样子,走在人行道上,可以看见被霜打殃的栽种的树,风一吹,还剩下的两三片黄叶子摇摇欲坠,小店和路灯上都挂着的一个个小的成串串起来的红灯笼,不过没有人,大年才过不久,走亲访友是必要的,所以小店大多都还没有开门,像罗姨这样的开门早的,其实人不多。
她要去的东莞巷子,是个例外,是刚好乘着年搭的,过年回家团圆的本地人,看看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得以遗留的物质,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打个的到了张家戏班的时候,惊讶于这里的建筑的还原状态,张家戏班祖上就是唱戏剧的,后来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张家戏班也就重组了。
这里旅游业的发展,张家戏班无疑是一个品牌。
“妆台不傍他傍莲台,断桥亭重相爱,患难中生下你这小乖乖,
先只说苦尽甘来风波不再……。”
“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被朱红色的大门,和古代建筑的房檐吸引时,有三两句戏腔传出来,沈葵从门口往里看了一眼,还没有什么人,位置都是空的,只有三两个人在开嗓试唱。
九点半开始的戏,还有近两个小时,是她到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