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土里栽种一些菜品,又到处给大户人家洗衣服,辛苦的赚几个小钱,常常是解决掉上顿,而没有了下顿,活过了今天,明天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即便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能苦了两个无辜的孩子,好强的张氏也从来不向任何人低下头乞求怜悯,甚至每年每月还是坚持着从嘴里省出一点钱,供孩子去学堂念书。
每当路过田埂的时候,张氏都会停留许久,坐在台阶上,指去已经高度腐烂的棺木说,月笙,现在就这么个状况,咱家比较穷,连你父母都安葬不起,所以你要好好读书,等以后长大,有了出息过上好日子,可千万不要学你爸妈这样。
有句话说的真好,穷苦人家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杜月笙身上可以说特别正确,小小年纪其实就已经练成看人下菜碟的本事,要不后来也成不了跺一跺脚全上海都得颤三颤的人物,什么法租界,外商会,当时全仰仗着这么一位大人物。
介绍一下张氏,高桥镇人,早年在大户人家做使唤丫头,也是个苦命的女人,杜母去世以后,杜文清经人介绍认识了张氏,因为杜家没有钱,所以连个像样的婚礼都没有举行,就简简单单送给女方家一袋粮食,稍稍表示一下心意,张氏虽然不是杜月笙的亲生母亲,但对两个孩子几乎是视如己出,宁可自己饿着,也要让两个孩子吃一口饱饭。
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能读书,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每天杜月笙都挺着胸脯,昂着头高高兴兴的奔向学堂,学堂早上八点开课,天天就属最他去的最早,来到教室先打扫一遍卫生,再将私塾先生的鞋擦的干干净净,有时候还给先生洗衣服,这些事情教书先生都看在眼里,下课后总是多教他一点知识。
高桥镇爆发霍乱,镇上本来就没几个富裕家庭,大户人家基本上也都开始闭门不出,张氏给人洗脏衣服的工作也就断了,因为没有了收入凑不来学费,为期三个月的学堂生活从此告一段落。
知道杜月笙长大以后为何总是身着长衫吗??杜月笙发迹后一直遗憾自己没有读过几年书,就是因为想圆小时候的梦,所以出门办事也好,一个人呆在家里也好,总是穿着一身长衫服,长衫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衫,一种是短长衫,那些穷苦人在当时只能穿短长衫,知识分子而选择的则是长衫,让别人看起来好像自己富有一身学问。
时隔了一个月,有同乡人拎着一些东西,跟随一对宁波商人夫妇,来到杜家劝张氏将杜家小女寄养给夫妻两人,把张氏拽到一旁,小声说,不是我说你,现在你家生活已经够困难了,还好有人想收养一个女儿,看看你能不能将小女寄养给他们夫妇两人,人家是企业家当然不会亏待小女,我想小女跟着他们总比在这个家过的好。
张氏咬咬牙,留下了一件女儿的衣服作为纪念,随后将刚刚两岁多的小女儿抱出来递给了这对夫妻,为了表示感谢夫妻二人留下了十块大洋作为答谢礼,又诚恳的站在杜父杜父遗像前发誓一定会对小女好,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待。
当时旧上海民间流行一句话,在大上海这片土地上就没有杜老板办不到的事,可是寻找妹妹的事杜月笙始终没有办到,杜月笙功成名就后便派人前往全省各地寻找妹妹,残留当时的印象,好像只知道妹妹是被一对宁波夫妇抱走的,后来又通过黄金荣大量的人脉关系,各处打听,直到最后在家中病逝,关于这件事始终还是遗憾收场。